螞蟻控股收購耀才證券:香港股市新格局與投資啟示

 

(1)「28 億收購」的驚喜與疑問

近來一則關於「螞蟻 28 億入主耀才」的新聞,為香港金融圈投下了一顆不小的震撼彈。想像一下,耀才證券這家在本地發展多年、擁有數十萬客戶群的傳統券商,如今正準備迎接一位來自中國內地金融科技巨頭的「新老闆」。到底這場交易為何令市場如此震動?一方面,螞蟻控股自 2020 年上市受挫後,不斷進行業務調整,如今驟然透過收購的方式為自己打開香港券商市場,耐人尋味。另一方面,耀才證券雖然專注平民化交易策略,但在科網券商衝擊下業務面臨增長壓力,本次被「科技巨頭」接管,似乎也不失為一種轉型新生的契機。

這篇文章將帶領讀者從交易數字、時間線、監管挑戰、競爭格局到投資啟示等多個層面,全面剖析螞蟻控股收購耀才的緣由與影響。更重要的是,我們不僅希望讀者掌握此宗交易的來龍去脈,也能見微知著:在香港與內地金融科技日趨融合的大勢下,香港券商業競爭及零售端投資生態或許正迎來嶄新的新局面。

(2)讓人瞠目結舌的時間線與數字

先從幾個關鍵時點與數字入手,梳理整個收購脈絡。4 月 23 日,耀才證券忽然停牌;市場一片猜測之際,4 月 25 日公告終於揭示了「螞蟻入股」的事實;4 月 28 日復牌後,市場對股價作出迅速反應。

據公告內容顯示,螞蟻控股此次收購耀才 50.55% 的股權,涉及 8.58 億股,每股作價港幣 3.28 元,整體交易估值約為 28.14 億港元,較耀才停牌前股價溢價約 17.6%。交易結構方面,螞蟻先付一成按金,餘額需待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SFC)、聯交所,以及其他可能的監管批准後方能全數辦妥,期間亦會引發觸發全面要約收購程序的問題,一旦完成,螞蟻就能正式成為耀才的「大股東」。

一連串的金額與日期訊息,令投資者紛紛憧憬:若收購成行,香港券商市場的版圖恐怕將重新佈局,尤其在低佣戰、網上交易平台興起的條件下,未來競爭會否更加白熱化?

 

(3)螞蟻控股:為何要向香港券商市場進擊?

螞蟻集團(也常稱螞蟻控股)在 2020 年原本計劃於上海科創板和香港同步上市,卻因監管部門的突然窗口指示而戛然而止。此後螞蟻歷經 2021 至 2024 年的業務整頓與重組,並進一步將支付板塊和數據板塊分拆,朝著「透明化」與「合規化」的方向調整。到了 2025 年,為何要選擇以收購本地券商的模式,大舉進駐香港證券市場?

綜觀螞蟻近年的業務佈局,支付寶仍是核心收入來源之一,但理財、保險與信貸等板塊的比重正逐漸提升。經過內地一連串金融監管改革後,螞蟻的國內擴張空間受到嚴控,因而日益強調「境外增長」和「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在香港收購耀才,不單止能快速獲取香港 1 號(證券交易)、4 號(就證券提供意見)及 9 號(資產管理)牌照,更能善用耀才原有的分行網絡及客戶基礎,為自己在本地展開一連串金融科技服務奠下根基。

 

(4)耀才證券的小檔案:光環與難題並存

耀才證券的故事,則相對鮮明且本地色彩濃厚。這家券商曾以招攬散戶、低佣金著稱,主攻本地客戶,據資料顯示用戶數量接近 72 萬。然而,近年來三大挑戰開始浮現:一是激烈的手續費戰,市場上不乏零佣或超低佣的網上券商;二是遭受富途、老虎證券等新興科網券商衝擊,許多年輕投資者更青睞在手機 app 上直接下單;三是 IPO 市場近年來相對降溫,過往靠「打新」帶動客戶數與佣金收入的模式面臨瓶頸。

從耀才公佈的 2024 年度財報來看,總營收與純利下滑的趨勢明顯,市場化競爭力亟待強化。換句話說,當螞蟻這隻「大象」伸出橄欖枝時,耀才管理層或許看到了從資本和技術層面「翻身」的可能性。

 

(5)動機深挖:雙贏?還是被主導?

這宗收購,到底是一場重大的雙贏合作,還是螞蟻的一次「借殼大行動」?從螞蟻的角度看,擁有香港券商牌照可與支付寶香港、Alipay+ 的跨境用戶做更深層次的連結,讓 O2O 閉環更為完整。同時,透過收購距離取得營業牌照的時間比「從零開始」搭建券商快得多。再者,耀才在香港擁有 300 多家分行,這些實體網點加上線上生態,或能大幅降低螞蟻進軍香港零售金融的成本。

至於耀才方面,螞蟻的技術輸入能讓其在應用程式的功能和可靠度上大幅升級;管理層亦可透過股權套現,轉換部分資金,同時依靠螞蟻的知名度帶來品牌與客戶流量。而在一些財經評論員看來,這也可能是螞蟻的「借殼」意圖:若日後有機會把更多資產與業務注入耀才,便能達到「曲線」在香港上市的效果。然而,官方多次否認這類傳聞,一切還有待後續交易條款和監管審批是否開綠燈來觀察。

 

(6)「借殼上市?」:一場真假難辨的博弈

談到「借殼」,香港資本市場並不陌生。簡言之,借殼上市指透過收購一家在港已上市的公司,以取得上市公司地位,省卻正常 IPO 或 SPAC 程序。市場對於螞蟻會否借耀才的主板地位「重啟 IPO 夢」,有三大猜測:一是螞蟻 2020 年上市受阻後,一直尋找境外融資平台;二是耀才擁有相對完備的合規記錄;三是內地科企近年來目光南移香港成趨勢,監管態度似乎比前兩年略有放寬。

螞蟻官方則多次強調「現階段並無上市計劃,更不存在借殼」。公告條款亦設定「要維持耀才的上市地位」為重要先決條件。其實,依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和聯交所《反借殼指引》,若收購方的核心業務及資產大規模注入,並導致目標公司業務性質出現實質轉變,才有可能被列為「變相上市」。因此螞蟻若日後只是控股耀才,不進行大規模把內地資產注入,則不一定觸發借殼認定。投資者也需留意:若螞蟻在後期追加「重磅」資產,就有可能需要重新提呈上市文件。對於股價而言,若被視為 FinTech 類股,估值或許能拉高,但同時監管風險亦將與日俱增。

 

(7)監管風雲:香港證監與內地金融科技新規的微妙平衡

要讓這宗收購成局,香港與內地的監管態度至關重要。香港 SFC 一向對於內地資金或外資控股券商採取審慎監管,要求詳盡的股權結構披露,加上最近幾年對证券行業的風險管理與資本充足率要求更為嚴謹。另一方面,內地對螞蟻的「持續整改」期尚未完全結束,不少人擔心若螞蟻在香港大展拳腳,是否會再度引發內地監管層的關切?

不過,香港特區政府一向歡迎創新金融服務,尤其近年來積極推動香港成為國際金融中心與區域創科樞紐。如果螞蟻能符合各項合規要求,並承諾在數據跨境、風控與資本金配置方面採取穩健策略,則獲批的機率應不低。只不過,過程中或會附帶更細緻的條款,而成交時程亦有可能因監管審查而有所延誤。

 

(8)香港券商版圖洗牌:富途、老虎與傳統大行的後續衝擊

香‍港券商市場近年來早已多次出現整合風波。以市佔率來看,富途憑著豐富的社群功能與個人投資者口碑,一度搶下約 30% 以上的市場份額;老虎證券亦後來居上,主打美股與低佣策略。相比之下,耀才的市場份額雖有約 9%,但已遠遠落後於富途。當本地傳統券商的分行優勢逐漸式微,部分仍倚賴傳統交易模式的中小券商在這波「互聯網化」浪潮中相對被動。

當螞蟻宣布收購耀才的消息傳出時,富途的美股股價就也曾出現下跌,可見投資者擔憂競爭加劇。未來,螞蟻×耀才是否能成為「全域理財超市」,結合支付、理財、保險、貸款等多元金融服務,一站式滿足客戶需求,才是其他中資券商與科網券商心中最大隱憂。

 

(9)FinTech 整合圖景:技術、數據與投資場景的更迭

螞蟻的策略不僅是單純在券商業務上求發展,更重要的是打造一個「金融生態圈」。支付寶、Alipay+ 擁有超過 10 億用戶,若能將其中對港股、美股、ETF 感興趣的投資者導流至耀才的服務平台,市場想像空間十分可觀。未來也不排除通過智能投顧演算法及大數據風控手段,結合耀才在香港本地的實體客服與財務顧問功能,為客戶打造更全面的資產配置服務。

此外,融資融券、部分「跨境」消費金融產品也有可能陸續推出。一旦監管與技術都配合得當,螞蟻進軍香港的能量絕對不會局限於「低佣炒股」而已。對券商業者而言,這也意味著一場新一輪的金融科技競速。

 

(10)投資市場的回應:股價走勢與短期估值模式

現階段,耀才的股價從停牌前約 2.79 港元,一度傳出收購消息後,市場推測復牌喊價將接近 3.28 的收購價位。然而,由於最終交易仍需監管部門批准,加上不同股東對要約接受程度不一,短期內股價走勢可能出現波動。

從估值角度看,耀才現時以 Price-to-Book(PB)或 Price-to-Earnings(PE)作比較,都屬於傳統券商的範疇。然而,若螞蟻日後將更多金融科技元素注入,市場或許會開始用 FinTech 領域的估值倍數來衡量。小股東是否該在全面要約時「見好就收」,或者期待整合完成後的股價「轉型大爆發」,端視投資者對螞蟻整合能力及香港監管前景的判斷。

 

(11)結構性啟示:中資科企與香港股市的互動新模式

過去數年,隨著內地科企「南下」來港上市或併購,香港市場逐漸扮演著「試驗場」的角色。這次螞蟻收購耀才,更可能加深以下方面的影響:

1. 中資金融科技加速「南進

隨著內地對平台經濟的監管日趨嚴厲,不少大型科技企業紛紛在香港物色機會,或透過併購券商、金控機構快速建立境外營運平台。

2. 券商業務「基礎建設化

在支付和電商超強導流的助力下,傳統券商角色逐漸向「金融基礎設施」轉變,以滿足不同用戶的跨境需求。例如用戶在支付寶上「一鍵」直接進入耀才股票交易系統,得到更便捷的投資體驗。

3. 零售端潛能被激活

低交易成本、跨境產品選擇多元化,或可讓更多香港和內地新手投資者願意入市,整體市場流動性有機會上升。最終會否形成良性循環,全賴競爭者們在服務品質與費用上的持續較勁。

 

(12)潛在風險:監管、整合、數據的未解之謎

並非所有人對這次收購叫好。監管面可能出現種種不確定因素,例如 SFC 若對螞蟻施以嚴格限制,要求增資或作出特定風控承諾,交易或延後完成。文化與系統層面的磨合同樣值得關注:耀才較傳統的分行營運模式能否和螞蟻「互聯網打法」無縫對接?還有,跨境客戶數據的存放與使用,也將面臨可能的合規考驗。

若上述挑戰被妥善處理,螞蟻與耀才的整合依然具備很高的成功機率;但若出現監管卡關、IT 整合失敗或文化衝突過大的狀況,不排除螞蟻可能考慮減值甚至轉讓股權。

 

(13)未來走向:三種情景的可能與影響

接下來,或許可以從三種走向來推演螞蟻控股收購耀才的結局:

1. 樂觀劇本

監管快速放行,加上螞蟻的技術與客流導入,令耀才在 2 至 3 年內翻倍擴張市佔率,並逐步整合支付、投顧、貸款等業務,成為「全方位理財平台」。

2. 中性劇本

雖然順利過關,但整合期拉長。螞蟻需要時間優化耀才的系統、培養客戶忠誠度,市場佔有率穩步提升,但動能不如市場最初想像般猛烈。

3. 悲觀劇本

監管態度轉趨嚴苛或文化衝突嚴重,致使螞蟻在香港的發展受阻或成本遠超出預期。如果整合不順,可能導致業績停滯不前,甚至產生減值風險。

對香港整個市場而言,若是第一種情景實現,零售投資者將是直接受惠者;若是第三種,可能讓香港的金融科技發展信心受挫。中性路徑的情況可能最貼近現實,也就是穩步整合並觀望監管環境的變化。

 

(14)給散戶、機構與創業者的啟示

對於散戶來說,「低佣」雖然吸睛,但更需考慮交易系統的穩定性與功能豐富度。螞蟻帶來的技術加持或許能讓耀才的 App 更直觀易用,但投資者仍須聚焦股票質量、風險管理。對機構而言,FinTech 巨頭的跨界佈局既是威脅也是機遇,可能透過技術合作或聯合產品打開新的服務市場。至於創業者,當更多互聯網巨頭進軍券商與理財,周邊服務如投研、API 接口、理財社群等細分領域或會興起一波新創潮流。

 

(15)金融科技+香港市場的試金石

回到最初的「螞蟻 28 億收購耀才」畫面:這不僅是遲來的併購新聞,而是一個金融科技巨頭與香港傳統券商共舞的精彩實驗。至於能否複製「支付寶奇蹟」,仍要看監管條件、技術整合、客戶口碑等多項因素的合力。若成功,香港或將誕生「新一代」超級券商平台;若失敗,也可能成為 FinTech 擴張史上的一場挫敗。

這場交易的深層意義在於: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正在見證中國新經濟力量與傳統金融基礎設施的融合。無論如何,它提供一個生動案例,告訴我們科網巨頭在金融改革的浪潮裡如何突圍、也讓我們看見金融市場競爭激烈背後的多重機遇與隱憂。

 

(16)教宗方濟各與梵蒂岡銀行改革:透明度啟示下的個人借貸聯想

在金融市場風雲變幻之際,另一個意想不到的場景也值得我們留意——教宗方濟各推動梵蒂岡銀行改革的消息,引起國際社會對「透明度」的再度關注。梵蒂岡銀行雖然是宗教教廷體系下的金融機構,但在教宗方濟各的領導下,正積極落實透明度與合規改革。這項行動帶給我們對「個人借貸」的幾點啟示:一旦金融機構想要獲得客戶信任,必須保障利率條件公開、合約條款清晰,以及對資金流向的嚴謹交代。也就是說,無論是大型銀行、網貸平台,還是「財務公司」等機構,若能秉持誠實公開的原則,才有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裡取得客戶的長期青睞。

近年來,香港市面上出現各式個人貸款與結餘轉戶產品,有「低息貸款」、「P Loan」、「Personal Loan」等選項。當我們因投資或生活需求而考慮「清卡數」、「24小時借錢」時,也要特別留意是否有「免TU」或「無須擔保」等標榜。有些「財務公司」的月平息計算手法複雜,需要借款人多留神年利率的實際成本。如果一家公司能在申請與批核過程中強調「全程網上貸款免tu」、「即批貸款」或「信用卡免息分期」,固然方便,但也別忘了「透明度」才是核心。就如梵蒂岡銀行改革的意思一樣,當貸款利率、條款、違約金、附加費用等資訊愈清晰,愈能保護借貸雙方的長遠利益。

最終,金融改革或併購,無論是螞蟻與耀才,還是梵蒂岡銀行,都透射一個共同課題:如何在追求業務增長的同時維持誠信與合規,善用技術與創新來提升客戶體驗。對我們每一個在香港理財、投資乃至於有需要「貸款」的人而言,「透明度」永遠是安全感的最佳基礎。

 


螞蟻控股收購耀才證券:香港股市新格局與投資啟示



網上財務公司
by
THOUSAND FORTUNE CREDIT SERVICE LIMITED
財務分期私人貸款產品資料概要:
還款期最短為3個月及最長為72個月。
實際年利率最高為48%。
簡述貸款有關費用如下以作參考:
貸款額:HK$10,000
6個月之分期貸款,每月還款額為HK$1,815
利率:月息2.5%
實際年利率:30%
總還款額:HK$10,890
查詢及投訴熱線: 2750 8888
放債人牌照號碼: 0363/2025
忠告: 借錢梗要還,咪俾錢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