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樓市回到1997?拆解「借錢」迷思與樓按財務部署


「樓市返到97價喇!」、「今次仲唔衰過沙士?」近排無論你係茶餐廳食緊早餐,定係同朋友WhatsApp吹水,呢啲論調相信都聽唔少。的而且確,過去一年香港住宅價格指數插水式下跌,成交量亦凍過「冰河時期」,種種跡象都令人不禁將今日嘅市況,同1997年金融風暴前夕相提並論。嗰種「資產泡沫」加「銀根抽緊」嘅組合拳,味道確實有幾分相似。但係,歷史真係會咁簡單重演咩?表面上嘅「雷同」,底下嘅資金成本、人口結構、政策風向,其實已經係「面目全非」。今次我哋就唔止睇樓價,仲要將鏡頭拉闊,深入探討當年嘅「借貸」環境同今日有咩分別,如果你手上層樓或者正考慮「借錢」上車,又應該點樣部署?

那年夏天,我們一起追過的「癲價」樓

回憶總是美好的,但1997年嘅樓市高峰,對好多香港人嚟講,可能係一場華麗但短暫嘅夢。當年5月,私樓價格按年飆升超過五成,簡直係「垂直起飛」。政府嘅私宅平均價指數(RVD Class A)亦都首次衝破「150」大關。點解會咁癲?主要有三股力量推波助瀾:
1. 「息魔」沉睡,水浸香江:1997年初,港元一個月拆息低到你唔信,唔駛4厘,同80年代尾嗰陣比,簡直係「減價大酬賓」。啲人「借錢」成本低,自然膽粗粗入市。
2. 九七憧憬,磚頭最硬:「主權移交」呢個歷史時刻,令唔少人覺得樓宇係最穩陣嘅資產。內地資金、海外熱錢,好似「過江龍」咁湧入香港樓市。
3. 供應斷纜,奇貨可居:當年九龍站、港島海濱呢啲重點地段,唔係填緊海就係仲喺規劃階段,新樓供應少之又少,形成「僧多粥少」嘅局面。
呢種短暫嘅繁華,代價就係之後長達六年嘅漫長調整。1998到2003年,樓價累計插水超過六成,失業率高企,全港「負資產」戶一度超過十萬。呢個「痛嘅領悟」,直到2003年沙士之後,經濟谷底反彈,樓市先至見返曙光。

 

今時唔同往日:「V型反彈」VS「L型長跑」?

97年之後嗰次樓市調整,可以話係「V型反彈」,跌得急,但復原都相對快。主要原因係美國大幅減息,香港政府又推出居屋、置業貸款計劃呢啲「托市」措施。但今次呢?如果真係變成「L型」或者「長拖型」下行,個中關鍵就喺於「高息環境」嘅黏性,同埋香港自身「人口結構老化」呢啲深層次問題。當年嘅「借貸」環境,同今日「借錢」要考慮嘅因素,已經有好大分別。
昇平二十載:由沙士谷底到2021的資產大時代
沙士之後,香港經濟浴火重生。喺聯繫匯率制度下,本港利率跟隨美國長期處於超低水平,加上美國幾輪「量化寬鬆」(QE)放水,大量熱錢湧入香港,造就咗樓市長達近二十年嘅大牛市。
· 環球零息,熱錢放題:美國聯儲局一直維持零息政策,直到2015年底先開始加息。喺呢段時間,香港嘅實際「借貸」成本,甚至一度接近負數,變相鼓勵市民「借錢」買樓投資。
· 中資湧港,地價飛升:大量中資企業進駐香港,對寫字樓需求殷切。由2009年到2019年,甲級寫字樓租金累積升幅接近七成,間接推高整體地價。
· 供應短缺,求過於供:2009年至2019年期間,香港平均每年私人住宅落成量只有大約1.6萬個單位,遠遠低於90年代中期每年3萬個單位嘅水平。供應緊張,自然令樓價「硬淨」。
去到2021年8月,Trading Economics嘅香港房價指數創下191.3嘅歷史高位,比起2003年嘅谷底,足足升咗超過四倍!同期,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亦都見到190點嘅歷史頂峰。當時嘅市場氣氛,同97年高峰期相比,可以話係「有過之而無不及」。

 

風雲再起:2024-2025,樓價「時光倒流」返97?

好景不常,自2022年起,外圍環境風雲變色,加上本地因素影響,香港樓市再次步入調整期。
· 價格指數「坐過山車」:根據官方數據,2025年1月嘅住宅售價指數,按年跌幅達到7.8%,係金融海嘯之後最差嘅表現。而中原CCL喺2025年5月,亦都回落到150點嘅水平,同高峰期相比,已經蒸發咗差唔多兩成半,同1997年嘅頂點相比,只係高出不足5%。甚至有啲舊區舊樓,例如南區嘅個別成交,成交價竟然低過1997年嘅名義價,如果扣除埋通脹,實質樓價可能已經創咗新低。
· 成交量「大雪封山」:土地註冊處數據顯示,2024年全年住宅買賣登記只有4.5萬宗,僅僅係1996年高峰期嘅三成左右。市場瀰漫住濃厚嘅觀望氣氛。

 

樓市跌跌不休:六大「元兇」逐個捉

點解今次樓市調整,會令人聯想起97年嘅「慘況」?除咗樓價指數接近之外,仲有以下六大因素驅動:

1. 全球「高息」陰霾長掛:為咗對抗通脹,「息魔」重臨。香港最優惠利率(P)喺2024年9月已經升到6.125%,係2007年以來嘅高位。金管局嘅基準利率亦都維持喺4.75%,同美國聯儲局利率緊密掛鈎。高息環境下,按揭供款佔入息比率急升到接近六成,大大窒礙咗「剛需」上車嘅意欲,亦令有意「借錢」買樓嘅人士卻步。當年97嘅「借貸」利率雖然都高,但當時市場對前景嘅樂觀情緒,某程度上抵消咗部分壓力。今日嘅「借錢」環境,多咗一份對經濟前景嘅憂慮。
2. 人口「出多入少」兼「唔願生」:雖然2024年錄得2.1萬人口淨流入,但同期亦有18.9萬港人移民,當中以15至39歲嘅青壯年流失比例最高。加上香港生育率長期處於全球極低水平,只有0.75,導致家庭戶數增長幾乎停滯。需求減少,自然對樓價構成壓力。呢個同97年人口持續增長、外資湧入嘅情況,有好大分別。
3. 供應「洪峰」殺到埋身:政府喺2025至26年度嘅賣地計劃,預計提供4,450個單位,港鐵同期亦批出2,440個單位嘅發展權。再加上「北部都會區」呢個「巨無霸」規劃,未來十年嘅潛在私人住宅供應量可能高達33萬個單位,遠遠超過過去十年平均每年1.7萬個單位嘅落成量。供應大增嘅預期,令買家更加審慎。
4. 商廈零售「空空如也」:甲級寫字樓空置率喺今年第一季已經衝破17.5%,創下新高,核心區租金跌幅亦係一年最大。有報道指,兩座頂級商廈嘅出租率,竟然分別只有六成同一成!寫字樓同零售舖位市道疲弱,直接削弱地價嘅支持力,亦影響投資者對整體經濟嘅信心。
5. 政策「鬆綁」vs「去槓桿」:2024年2月,政府全面撤銷針對樓市嘅「辣招」(雙倍印花稅SSD、BSD)。金管局亦同步取消咗壓力測試要求上調200點嘅規定。短期內,「減辣」的確刺激咗一輪成交,但呢啲需求被消化之後,市場似乎又再陷入真空期。呢種政策轉向,同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政府急於「加息」捍衛聯匯、以及「八萬五」政策帶嚟嘅心理衝擊,有好大分別。當年係「收水」,今日係「放水」,但效果似乎未如預期。
6. 投資情緒「轉守為攻」…攻向其他資產:今年5月,市場首次出現兩個大型新盤認購反應不足五成嘅情況。與此同時,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嘅平均股息率已經升到7厘以上。呢啲現象反映,投資者嘅取態,可能已經由以往「無腦買樓」,轉向追求穩定現金流嘅高息股息資產。對比97年全民炒樓嘅狂熱,今日投資者似乎「醒目」咗,更加注重「借貸」成本同回報嘅平衡。

 

借古鑑今:1997 VS 2025,似曾相識定係貌合神離?

 

面向

1997年情況

2025年預期情況

相似/差異

利率周期

亞洲金融風暴前已開始加息,風暴後急劇抽高

美國聯儲局維持高利率,香港跟隨

相似:高息環境同樣打擊樓市購買力及「借貸」意欲

供應預期

受「八萬五」建屋目標即將推出影響

「北部都會區」及鐵路項目帶來龐大潛在供應

相似:市場同樣面對未來供應大增嘅心理壓力

人口結構

人口持續正增長,大量外來專才及資金湧入

人口淨遷出,高齡化少子化問題日益嚴重

差異:當年需求強勁,今日需求動力明顯減弱

經濟動力

回歸前經濟暢旺,樂觀情緒高漲

全球經濟不明朗,本地經濟復甦乏力,前景審慎

差異:當年有強勁經濟基本面支持,今日則較疲弱

政策取向

政府嚴厲加息捍衛聯匯,聯匯制度一度受衝擊

政府「減辣」托市,聯匯制度依然穩固

差異:當年政策偏向緊縮,今日則傾向扶持樓市

借貸環境

按揭審批相對寬鬆,炒家槓桿高

金管局多年逆周期措施,銀行審批審慎,槓桿受控

差異:當年「借錢」容易,今日「財務」風險管理較佳

 

風高浪急:潛在「雷區」與危中之「機」

面對呢個「似是故人來」嘅樓市,我哋要保持清醒,認清潛在風險,同時亦要留意可能出現嘅機遇。

潛在「雷區」:

1. 「負資產」陰魂不散:如果樓價再進一步下跌10-15%,近年透過高成數按揭(例如「波叔Plan」)上車嘅業主,尤其係買入樓花嘅,好可能會重蹈2003年「負資產」嘅覆轍。到時,「借錢」供樓變成「借錢」填氹,壓力巨大。
2. 企業「借貸」重新評估:寫字樓租金回報率持續低迷,甚至出現「倒掛」(即租金回報低於借貸成本)嘅情況,可能會觸發銀行收緊對商業物業嘅估價同「貸款」審批,進一步影響相關企業嘅「財務」狀況。
3. 外圍「黑天鵝」突襲:中美貿易摩擦、全球地緣政治緊張、美元流動性突然收縮等不可預測嘅外部衝擊,都可能觸發第二波跌浪,令已經脆弱嘅市場雪上加霜。
危中之「機」:
· 換樓/首置「上車」良機:樓價回落,加上政府「減辣」節省印花稅開支,對於有實際住屋需求嘅換樓客同首次置業人士嚟講,實際嘅置業負擔,比起2018-2021年高峰期,已經大幅下降。呢個時候「借錢」買樓,壓力相對較細。
· 核心區「高息」收租回報:隨著按揭利率加幅放緩,加上樓價調整,部分核心區域優質物業嘅租金回報率,已經回升到3厘以上,貼近甚至超越歷史平均水平。對於追求穩定現金流嘅投資者,呢個係一個唔錯嘅考慮。
· REITs與其他「財務」產品選擇:例如領展(Link REIT)等房託基金嘅股息率,同住宅租金回報之間嘅「剪刀差」(即股息率高於租金回報率嘅幅度)已經擴大到4厘以上,對於想分散投資風險,又想有穩定「利息」收入嘅人嚟講,係一個可以平衡風險嘅選擇。

 

亂世求生:投資/置業/「借貸」策略建議

喺呢個充滿不確定性嘅市場,無論你係想買樓自住、投資,定係已經係業主,都需要一套清晰嘅「財務」策略:
1. 分段吸納,拉長戰線:如果睇好長遠,但又怕短期波動,可以考慮「平均成本法」,分階段買入,攤平風險。唔好諗住一次過「估底」,因為「底」可能比你想像中更深。
2. 按揭壓力測試「自己嚟」:雖然官方取消咗額外200點嘅壓力測試要求,但作為精明嘅投資者或置業者,喺考慮「借錢」做按揭時,應該自行設定更嚴格嘅壓力測試,例如假設利率再加300點(3厘),睇下自己嘅現金流能唔能夠應付。
3. 現金流係「王道」:無論係投資定自住,都要確保自己有足夠嘅現金流。例如,投資物業嘅租金收入,最好能夠覆蓋按揭供款加其他雜費(例如管理費、差餉地租)嘅1.2倍以上,避免出現「負現金流」捱價嘅情況。
4. 「借貸」管理要上心:
o 比較「月平息」同「實際年利率」:如果你需要申請「私人貸款」(Personal Loan / P Loan)嚟應付首期或者其他開支,一定要問清楚「月平息」同「實際年利率」。好多「財務公司」或者「網貸」平台會用好低嘅「月平息」做招徠,但換算成「實際年利率」之後可能好驚人。最好用「私人貸款計算機」計清楚。
o 善用「結餘轉戶」:如果你手頭上有多張「卡數」或者其他高息「貸款」,可以考慮申請「結餘轉戶私人貸款」,將所有債務整合為一筆過嘅「低息貸款」,減輕每月還款壓力,同時亦可以幫手「清卡數」,改善信貸紀錄。
o 小心「免TU貸款」:市面上有些標榜「全程網上貸款免TU」或者「24小時借錢」、「即批貸款」嘅服務,雖然方便快捷,但利率通常都比較高,而且可能會有其他隱藏條款。除非真係急需,否則應先考慮向「銀行借錢」或其他信譽良好嘅「財務」機構查詢。
o 「信用卡分期還款」vs「私人貸款」:有啲大額消費,商戶可能會提供「免息分期」,但要留意係咪真免息,定係已經將利息成本計咗入貨價。如果係為咗現金周轉,比較「信用卡分期還款」嘅手續費同「私人貸款利息計算」後嘅總成本,再作決定。
5. 資產配置「多元化」:唔好將所有雞蛋放喺同一個籃(例如香港樓市)。可以考慮將部分資金分配到其他風險較低、回報穩定嘅資產,例如海外REITs、高評級債券,甚至係「免息貸款」類嘅政府儲蓄產品(如果有的話)。
6. 放眼長遠,研究「新型住屋」:長遠嚟講,香港人口老化係一個不可逆轉嘅趨勢。針對長者嘅康養社區、服務式住宅、高端長租公寓等,可能會成為未來樓市嘅一個新藍海。

 

歷史唔會簡單重演

香港樓市的確再次走到一個關鍵嘅十字路口,無論係樓價水平定係市場氣氛,都同1997年有啲相似。但正如文首所講,今日嘅高息環境、人口結構、經濟格局,同埋最重要嘅「借貸」市場生態,已經同當年「差天共地」。政府嘅政策「托市」,短期內或者可以減慢樓價下行嘅斜率,但要扭轉由供求關係同資金成本主導嘅核心趨勢,恐怕都係「難過登天」。
就好似金融風暴之後,香港經濟同樓市經歷咗漫長嘅修復期一樣,今次本地樓市可能亦都正步入一個「L型」嘅「長跑式出清」階段:價格會慢慢沉澱,市場會自我調整,直到全新嘅經濟動力再次萌芽。
對於我哋普通市民嚟講,最務實嘅做法,唔係去估個「底」喺邊,而係強化自己嘅現金流管理同資本韌性。如果你正考慮「借錢」買樓,就要做足功課,計清條數;如果你已經係業主,就要檢視自己嘅「財務」狀況,有需要就考慮「結餘轉戶」減輕負擔。記住,層樓唔單止係一個「家」,亦都係一份沉甸甸嘅「財務」責任。當歷史嘅鐘聲再次敲響,只有懂得借鑑1997年嘅經驗同教訓,為自己嘅「荷包」做好準備嘅人,先至能夠喺2025年之後嘅新周期裏面,站得更穩,行得更遠。

 


香港樓市回到1997?長文分析同你睇真啲!



網上財務公司
by
THOUSAND FORTUNE CREDIT SERVICE LIMITED
財務分期私人貸款產品資料概要:
還款期最短為3個月及最長為72個月。
實際年利率最高為48%。
簡述貸款有關費用如下以作參考:
貸款額:HK$10,000
6個月之分期貸款,每月還款額為HK$1,815
利率:月息2.5%
實際年利率:30%
總還款額:HK$10,890
查詢及投訴熱線: 2750 8888
放債人牌照號碼: 0363/2025
忠告: 借錢梗要還,咪俾錢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