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Z 世代逆勢求生的躺平新美學
在當前的中國社會,年輕人漸漸形成了一股奇特而引人注目的風潮——「躺平」。這個原本只是零星出現於網絡的口號,近年卻演變成一種帶有反叛精神、甚至夾雜著濃厚無奈情緒的亞文化。當全球都在關注中國 Z 世代如何改寫「中國夢」,香港人也在好奇這股「躺平」思潮,究竟透露了什麼社會現象?又會如何牽動市場脈動?尤其在經濟大環境不穩定,工作機會萎縮,外企的市場定位日益困難之際,這群年輕人對未來的態度,開始走向與父母輩完全相反的軌道——從過去拚命追逐升職加薪、努力賺錢買房的「內卷」競爭,到現在乾脆用「躺平」來詮釋人生。以下,讓我們從香港的視角出發,深入探討這股躺平新美學如何塑造出一個截然不同的未來中國。
第一章:Z 世代登場——「五味雜陳」的成長背景
1.1 Z 世代的定義與中國的巨量人口基數
Z 世代(即約出生於 1997 年至 2012 年之間)在中國的人數高達 2 億 7 千萬,約佔全國總人口的 19%。據部分機構預測,到了 2025 年之前,Z 世代的人口比重還會增長到 27%,而在 2035 年之前,他們的購買力將躍升到目前的四倍,總金額可望每年超過 2 兆美元的規模。對外國品牌與各大企業而言,這群新生代消費主力絕對是「兵家必爭之地」。然而,相較於前幾代人願意默默無聞地「加班拚命」,Z 世代卻顯得「不那麼買帳」。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目睹了房價不斷飆升、工作壓力日益沉重,卻發現「再怎麼努力也不夠用」。這種對未來的茫然感,加上對物質條件的無力感,最終被整合成一種「不如什麼都不幹」的共同情緒。
1.2 社會轉型與「內卷」的無形壓力
過去十多年,中國在高速經濟增長的同時,也產生了一連串社會結構性的問題:大城市房價飛漲,教育資源不均,就業市場競爭激烈,導致年輕人要不就是全力拚個「畢業即失業」,要不就是落入「996」的加班文化,終日疲於奔命。早些年流行的「內卷」(Involution)一詞,便是形容在資源有限、競爭不斷擴大的情況下,所有人都被迫投入更高的努力與成本,但結果卻只是「原地打轉」。長期累積的挫折,讓一部分年輕人演化出所謂的「厭世感」,進而衍生出「佛系」、「擺爛」乃至今天的「躺平」心態。
1.3 從勤奮到消極:為何他們不再相信「努力就會成功」?
在中國,上一代人常常勸下一代「要拚才會贏」。然而,Z 世代成長的社會環境卻大不相同:他們目睹父母拚了幾十年,照樣還得背著沉重房貸;也看過不少優秀學長姊,雖然就讀名校、擁有高學歷,結果在畢業後還是找不到一份「像樣」的高薪工作;甚至許多人努力存了一點錢,卻在房市高點接盤。一次次的挫敗,讓他們對傳統價值觀產生質疑:努力真的能實現人生理想嗎?既然「命運不能逆天改命」,倒不如乾脆「躺平」。
而「躺平」不是真的完全放棄人生,更像是一種「自我保護」與「短暫抽離」:消極地過生活,繼而逃避大城市房租、高昂物價與低落就業機會的泥沼。
第二章:躺平文化的表徵與網絡興起
2.1 從網路熱詞到社會運動
「躺平」一詞最初只是一個網路流行語,代表「乾脆什麼都不做,或盡量縮減開支,以極低慾望的方式過日子」。然而,隨著網絡討論空間越發擴大,大量年輕人以切身故事回應這個詞彙,於是從散漫的一句口頭禪,逐漸形塑為一股象徵「抵抗高壓社會」的消極社會運動。在微博、抖音、知乎等平台,與「躺平」相關的話題點擊次數往往動輒上億。連國外媒體也開始報導這股怪現象,視它為中國年輕世代的人生新態度。
2.2 「全職兒女」與「青年養老院」的新奇概念
過去在香港或臺灣,偶爾能聽到所謂的「啃老族」,指的是長大之後仍住在父母家,且不積極找工作的人。如今在中國,這一現象更進一步演化成「全職兒女」:有些年輕人乾脆辭掉原本的工作,每日幫忙家事或照顧老人小孩,再由父母象徵性給一點「薪金」當零用錢。除此之外,近年還出現所謂「青年養老院」的另類商業模式:一些郊區度假村、民宿,打著「讓你暫時逃離城市的壓力」口號,每週只收取例如 HK$1,000 或 HK$2,000(甚至更高)的費用,讓年輕人可以短暫搬進去躺著休息,洗滌被繁重工時和競爭拉扯得傷痕累累的心靈。這些看似荒誕又前所未見的生活方式,之所以能吸引一群 Z 世代追捧,正是因為他們普遍感到「再怎麼拚都追不上」,倒不如暫時退隱放空。
2.3 「擺爛」與「佛系」的堂姐妹:從心理調適到群體共鳴
其實,躺平文化並非從天而降。早在 2017 年左右,中國網絡先流行「佛系青年」,其內涵也帶著一絲「不想與世界硬碰硬」的消極意味。後來又衍生出「擺爛」,形容一種「反正事情再怎麼努力也會糟,不如就不要管了」的心境。這些詞匯之間所蘊含的精神,多少反映了年輕世代的普遍焦慮,以及對未來感到無所適從。在此情況下,「躺平」就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無數年輕人的內心寫照,也逐漸聚集成一種能量,讓更多人透過相互取暖來舒緩壓力。
第三章:年輕世代偏好在地品牌的消費新趨勢
3.1 「國潮」崛起——從愛國情懷到民族認同
中國年輕人除了用「躺平」去抵抗社會壓力,在消費層面也展現了另一股鮮明趨勢:從前普遍認為「西方品牌才是高級」、「外國名牌才有面子」,如今卻越來越多人轉而青睞「在地品牌」。所謂「國潮」之所以崛起,除了品牌本身的設計和形象有了大幅度升級,更因為 Z 世代在成長過程中,受到社群媒體與官方宣傳的雙重影響,他們對「中國製造」與「民族認同」有著更複雜、多層次的好感度。
根據麥肯錫顧問公司(McKinsey)在 2020 年的一份問卷調查顯示,受訪者中有 85% 會優先考慮購買中國品牌;而在 2011 年時,此數據還只有 15%。一來是本土品牌品質與設計越來越國際化,二來也是年輕世代追求「自我認同」,逐漸覺得外國品牌未必有多優秀。
3.2 「躺平」與「本土」並行——新一代消費行為的矛盾
表面上看,「躺平」代表不消費,盡量節省開支;但事實上,Z 世代也可能為了「更有個性」或「符合民族情感」而選擇支持在地品牌。他們不一定會持續大量購入奢侈品,卻願意花錢在某些與「個人喜好」或「文化歸屬」相關的商品。例如服裝、文創產品、國風樂器、漢服、以及主打中式文化元素的生活用品。這就是Z 世代的矛盾之處:在面臨經濟壓力時,他們仍想為自己的價值觀買單,將消費行為視為一種「自我表達」或「潮流象徵」。
於是,國際企業在中國推廣產品時,若想繼續贏得這群年輕人的青睞,就必須拋棄以往「品牌高高在上」的思維,而是考慮在地化操作,融合本土元素,甚至與年輕人喜愛的國風設計師、偶像 KOL(Key Opinion Leader)或網絡紅人合作,才有機會打造更具話題性與文化共鳴的品牌形象。
3.3 價格、品質與情感——Z 世代的消費考量
Z 世代對價格的敏感度並不一定比上一代低,他們只是在「願意花錢」和「該省就省」之間更加權衡。比如說,他們可能在網購平台上仔細比價,追求性價比;同時,如果某個「國潮」品牌推出限量版聯名商品,兼具設計感與歷史文化意涵,他們又可能掏出 HK$10,000 去購買一個期間限定的精品包。這種消費行為顯示 Z 世代並非不消費,而是需要一個足以觸動情感、又能彰顯他們身份認同的理由。
第四章:企業如何應對——重新思考品牌策略
4.1 躺平與在地——挑戰背後的機會
財富雜誌(Fortune)早在數年前就提醒,各大國際企業若想在中國市場站穩腳跟,必須注意兩大趨勢:年輕世代的「躺平」文化,及其對在地品牌的高度偏好。這代表企業需要在行銷與產品定位上作出調整,讓消費者感覺到「貼近生活」,而不是只端出華麗卻無法引起共鳴的高端形象。
部分國際品牌已開始嘗試與當地網紅或脫口秀藝人合作,主打「無壓力」、「隨心所欲」的生活方式廣告。例如某國際大牌口香糖廣告,特意拍攝無趣上下班通勤的年輕人,呼應 Z 世代對「做自己」的共鳴。也有奢侈時尚品牌找來反其道而行的明星拍攝慵懶風格大片,希望能在「躺平族」中打響話題。然而,若只停留在廣告的表面包裝,而未深入在地文化,往往也難以獲得真正的忠誠度。
4.2 在地創新與年輕社群對話
Z 世代雖然「看似」消極,但仍有部分人擁抱新的創業模式、社群平台與興趣圈子。許多垂直領域的小眾社交 App,透過精準行銷與口碑擴散,在年輕人間迅速崛起。在這種背景下,國際企業若能積極培養本地的研發、設計與行銷團隊,並與 Z 世代喜歡的 KOL、動漫或遊戲 IP 進行跨界合作,更能體現「融入」而非「居高臨下推銷」。
同時,必須面對的是:部分躺平族雖然「懶得買」,但一旦遇上能真正體現他們理想生活方式的產品,他們也可能一掷千金。因此,如何在「高性價比」與「深度情感認同」之間取得平衡,成為外企或任何品牌的關鍵。
4.3 社會責任與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中國年輕人對於企業是否注重環保、公益或社會正義也越發敏感。許多 Z 世代雖然表面上「躺平」,但並不代表他們對外界漠不關心,反而在社群網絡上,他們更容易透過評論、分享去放大對企業的不滿或讚賞。若企業只是一味強調「奢華」或「外國高端」,卻漠視中國社會議題,例如過度汙染、職場歧視、勞工權益等等,也容易引起年輕用戶的反彈與抵制。在這種情況下,強調 ESG(環境、社會、治理)概念,結合當地需求與公益項目,顯得更具策略意義。
第五章:中國青年失業與「躺平」持續蔓延的未來展望
5.1 數字背後的現實:高失業率與青年焦慮
2023 年 8 月,中國官方釋出的數據顯示,16 至 24 歲青年的失業率一度超過五分之一,即超過 20%。之後中國政府並未再公布更新數字,引來外界議論。對許多剛畢業的 Z 世代來說,連第一份工作都難覓,壓力之下,「躺平」就更顯順理成章。在這樣的高失業環境裡,一些青年乾脆放棄大城市到處面試的疲累,回家當「全職兒女」,或花幾個月去「青年養老院」放空。雖然這種行為引起父母輩的擔憂,但他們往往會說:「與其賺那 HK$6,000、HK$8,000 的微薄月薪,還要倒貼房租,不如就暫時擺爛。」
5.2 中國的「偉大復興」VS. 年輕世代的「自我放逐」
中國政府當然不希望看到大量年輕人無所事事,主流官媒時常呼籲青年要奮發向上,宣導「要能吃苦、要願付出,才能擁抱更好的未來」。然而,在經濟前景不明朗,就業市場結構性矛盾的情況下,官方口號對 Z 世代的說服力漸漸遞減。尤其是「躺平」之聲浪,象徵著一種結構性失望和被剝奪感。儘管官方想透過封殺相關用語、批判消極思維的方式,來引導社會輿論,但從網絡輿情看來,要真正扭轉年輕人的心態,仍得以改善就業機會、房價、教育等根本問題為前提。
5.3 2024 年後——躺平會繼續盛行嗎?
目前看來,中國經濟復甦速度依然不如預期,一些產業外移或轉型,可能在未來幾年持續影響就業與工資水平。只要這些因素沒有本質改變,「躺平」勢必還會是一股不容小覷的社會潮流。不過,也有一部份 Z 世代選擇「曲線自救」:他們轉向更彈性的數位遊牧、自由接案,或小本創業,以規避傳統公司文化的「996」與「內鬥」。對他們來說,躺平並不代表徹底放棄,而是用不同的方式試圖找尋縫隙生存。未來若經濟形勢逆轉,也可能看到 Z 世代再次投身於新興產業,催生另一波創新浪潮。
第六章:從香港視角看「中國躺平」對本地的啟示
6.1 青年焦慮並非中國獨有——港青同樣承受高房價、高競爭
在香港,青少年與初出社會的年輕人同樣面臨「住屋難」、「工作機會不足」等結構性難題。香港的高樓價、高生活成本亦令許多大學生或剛畢業的青年壓力山大。雖然香港的體制與中國內地不同,但某些「厭世」或「擺爛」情緒,也有跡可循。港青們或許不會直接用「躺平」形容自己的生活態度,但同樣有在網上「嘆世界」的傾向,甚至有些人索性轉戰海外或區域其他城市謀生。
不過,相較中國大陸,香港更有國際金融與跨國企業的匯聚,英語等語言優勢也使得外商對香港市場較熟悉;但這些外資企業一旦在內地發展遇挫,也可能連帶影響香港的就業市場。這些盤根錯節的因素,都是我們不可忽視的交互影響。
6.2 中港企業融合與市場競合
在國際貿易局勢動盪之下,香港企業有可能透過更靈活的定位,與中國內地市場形成某種互補關係。若香港企業能看準 Z 世代對本土文化、潮流的喜好,在產品與品牌行銷上進行差異化佈局,結合本地優勢與國際資源,或許可以在這波「偏好在地品牌」的趨勢中分到一杯羹。例如,香港在美食、娛樂、潮流服飾、文創等領域擁有獨特 IP,加之國際化的形象,若能恰當地融入內地的年輕市場,就有機會脫穎而出。
然而,也要留意「躺平」帶來的消費萎縮傾向,整體市場若持續低迷,香港品牌固然能憑特色吸引一部份年輕消費者,但要真正盈利,仍需長期經營與更多創新。
6.3 對香港讀者與企業的建議
1. 深度瞭解 Z 世代心態:不只是購買力,更包含他們如何看待社會公平、職場壓力,以及對自我價值的追求。
2. 因地制宜,融合創意與文化:建議香港品牌若進軍內地市場,可在視覺設計、行銷企劃上加入在地的文創元素,以及年輕群體喜歡的網紅代言等。
3. 注重社會公益與可持續發展:Z 世代關注的不再只是產品功能本身,也關心企業是否「有良心」。若能在 ESG、公益活動上有良好表現,更能為品牌加分。
4. 創造彈性就業機會:面對「躺平」盛行,或許能思考如何為這些年輕人提供有趣且靈活的工作模式,吸引他們短期參與,培養長期合作關係。
第七章:「躺平」未必是終點,而是轉型的信號
「躺平」作為中國年輕世代的一種新美學,背後折射的其實是社會結構、經濟壓力、文化認同等多元因素交織。對香港人來說,這不只是隔岸觀火,也不是單純的「年輕人耍廢」。它包含了一整套對未來的不確定、對競爭的無奈、以及對人生意義的重新審視。
或許在某種程度上,「躺平」是一種「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用最消極的方式表達對高強度競爭的反抗。雖然官方與主流輿論嘗試說服年輕人「不要放棄、要努力」,但在市場結構失衡的環境下,若無法提供更加友善、可持續的就業與生活條件,恐怕很難消除年輕人的焦慮感。
回到企業層面,要想在這個 Z 世代崛起的市場裡繼續領跑,就不能只靠過去的行銷套路,而是必須以「新思維」回應這群年輕人對「平等、品質、公益、文化」等多重議題的訴求。否則,他們寧可選擇「什麼都不做」,也不想再替那些高高在上的大企業賣命。
最終,躺平文化是中國龐大社會轉型中的一環。或許未來某天,隨著社會財富重新分配、就業市場結構改變,Z 世代也會重新振作,投入新的行業與創造新價值。然而,在那之前,這份消極又帶有些許悲愴的精神,恐怕還會繼續擴散下去。香港若能以更寬闊的視野,保持與中國內地之間的互動並關注其變遷,同時也能因應自家年輕人面對的類似挑戰,那麼所謂的「躺平浪潮」也會成為一個重新省思與改革的契機。
「躺平」作為中國年輕世代的一種新美學,背後折射的是社會結構與經濟壓力。面對房貸、車貸等重擔,許多年輕人感到喘不過氣。若您正為資金周轉煩惱,不妨考慮iLend借貸服務,快速便利的程序讓您無需躺平也能解決資金需求。這種反抗競爭的心態,也反映了年輕人對生活品質的追求及對未來的憧憬。在當今社會,找到平衡點和合適的解決方案,或許比完全躺平更有意義。
最新文章

網上財務公司
還款期最短為3個月及最長為72個月。
實際年利率最高為48%。
簡述貸款有關費用如下以作參考:
貸款額:HK$10,000
6個月之分期貸款,每月還款額為HK$1,815
利率:月息2.5%
實際年利率:30%
總還款額:HK$10,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