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的辦公室逆襲:你想過為什麼我們還需要它嗎?

第一章:辦公室的存在意義 

疫情之後,全球企業見證了「遠距辦公」的爆發式成長。從美國的 LendingTree 公司重新設計「resi-mercial」(即Residential + Commericial) 風辦公空間,到香港遍地開花的共享辦公室(coworking space),我們都能看到辦公室文化正歷經一場翻天覆地的變革。若然遠距工作如此高效、有彈性,那麼辦公室的價值在哪裡?是時候重新審視「辦公室」作為一個物理空間的真正意義。

 

在香港這個經濟高度發達、地價昂貴的城市,企業花費龐大租金來維持辦公空間,可能動輒 HK$100一呎的租金都不罕見。隨著技術不斷成熟,人們無需每天上下班,卻依然能維持高生產力。那麼,問題來了:「What’s the purpose of the office – and do we still need it?」

 

這句話最早來自英國廣播公司(BBC)的某篇特稿,作者 Kate Morgan。時至今天,我們依然不斷追問同樣的問題。可見辦公室之於企業的必要性,絕對不只是建築物與租金的簡單加總。或許,辦公室也不僅僅是為了方便老闆監督員工——它還承載了更多深層意義。

 

接下來,讓我們帶著這個疑問,並結合哈佛商學院教授 Ethan Bernstein、IWG 創辦人 Mark Dixon、LendingTree 人資行政長 Jill Olmstead 等專家研究,以及香港實際案例,一同探索辦公室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第二章:辦公室的過去——從紙本年代到數碼年代

2.1 由寫字樓到百年辦公室文化

回顧上世紀初的辦公文化,無論美國還是香港,都逃不過以「寫字樓」為核心的模式。員工早上準時到公司打卡,領取紙本文件,翻閱檔案櫃,處理文件往返。當時辦公室代表了一種權威,也象徵了公司效率的最大化。每個人都必須來到同一個場域,才能夠交流信息、完成任務。

 

那時候也不存在所謂「遠距工作」。一份資料可能只有一份正本,為了確保資訊安全,必須集中在同一個地方。而且,老闆也常透過「眼見為憑」來評估員工是否努力工作。在香港亦如此,老牌中環高樓內的金融機構,人頭湧湧,所有人都井然有序坐在辦公桌後方忙碌埋首。

 

2.2 數位化大爆炸與「新」辦公室浪潮 

隨著電腦、互聯網興起,越來越多公司引入遠端連線與協作工具。即使在 21 世紀初期,仍有不少人半信半疑:「人不在辦公室,事情真的能辦得好嗎?」但之後的 20 年,我們看見許多企業成功落實混合辦公(Hybrid Work)。尤其 2020 年的新冠疫情,更成為一個加速器:Zoom、Slack、Microsoft Teams、Google Workspace 等線上平台瞬間普及,打破地域與時間的界限。

 

對香港人來說,時間就是金錢,通勤往返亦是一種負擔。有些企業或許開始質疑:是否值得支付龐大租金維持辦公室?相對於美國的寬廣地理環境,香港更是寸金尺土,一間中等規模企業每月租金支出可能高達 HK$100,000 甚至更多。那既然疫情證明遠端工作可行,那麼多花那筆租金究竟有什麼好處?

 

第三章:遠距工作盛行的原因與其挑戰

3.1 遠距工作的好處——時間、成本、生活平衡

1. 節省通勤時間

在香港,每天搭港鐵或巴士通勤,一不留神就要花上 1 小時以上。而若居住在新界北區或離島地區,上班下班每程可能都要 1.5 小時以上。這意味著員工每日浪費 2~3 小時在交通上,長期下來對身心皆有影響。

遠距工作就省去了通勤煩惱,某些人將這段時間改用來運動、陪家人或自我進修。
 

2. 租金成本降低

對公司而言,辦公室面積可以縮減,或改為共享辦公模式,降低租金及水電雜費支出。以一間中型公司為例,若能將三分之一員工安排居家辦公,就可能省下不少租金。租金節省下來的資源,可以投入到員工福利或業務發展上。
 

3. 員工生活品質提升

如果公司允許彈性工作時間或混合辦公,員工能更好兼顧家庭或個人需求。尤其在香港,雙職父母相當普遍,能減少通勤、在家照顧孩子,也成為重要誘因。不少研究亦指出,有了這種彈性工作模式,員工對公司的歸屬感與忠誠度反而提升。

 

3.2 遠距工作的挑戰——孤獨感、溝通、管理

然而,遠距辦公也並非完美無缺。以下幾大挑戰不容忽視:

1. 社交互動減少,產生孤獨感

正如 Kate Morgan 所言:「Remote work is working. So, why do we need a physical space?」答案之一就是人的社交需求。長期在家工作,可能讓人失去「面對面」的互動,不只影響士氣,也容易造成心理健康問題。

在辦公室,我們可以透過一個微笑、一杯咖啡或一頓午餐,拉近同事彼此間的關係。但在線上,若無特意安排,這些小細節會被忽略。
 

2. 溝通成本提升

遠端辦公依賴視訊會議、即時通訊工具,看似方便,但實際上少了現場共同語境。比方說,你可能要透過無數的 Slack 訊息或 Microsoft Teams 視訊,才能解決一件在辦公室只需 1 分鐘口頭討論的問題。專家 Ethan Bernstein 也特別提到,無論科技多先進,有時「面對面」的火花才是解決問題最快的方法。
 

3. 管理困難與績效評估

在沒有「眼見為憑」的情況下,管理者無法靠走動式管理或觀察辦公室氣氛來判斷員工狀態。若管理制度跟不上,就容易出現「要嘛員工被忽略、要嘛被過度監控」的極端情況。另外,遠距員工的績效考核,也必須有更清晰的目標與量化指標,否則容易引發不信任感。

 

第四章:辦公室的「重新定位」——混合、彈性與社交化

辦公室並不是可有可無,而是需要重新定義。某些公司開始轉向「resi-mercial」風格——即把辦公室打造成如家一般溫馨,又兼具商業機能的空間。正如 LendingTree 首席人力資源官 Jill Olmstead 所言:「The idea is that it’s comfortable, and you want to be here as much as you want to be at home.」

這種概念可讓員工同時享有「在辦公室像在家、在家辦公也有辦公室效率」的好處,甚至變成員工喜歡的社交場域。這對香港同樣啟發甚深:
 

1. 辦公室不再只是「工作地點」

它也可以是培育企業文化、促進員工交流的平台。同事之間面對面協作、午休時閒聊八卦,能促進企業向心力。在新界或九龍區,不少企業開始嘗試把高樓林立的格子間,改造為舒適溫馨的開放空間,甚至引入遊戲、運動、咖啡吧等元素。
 

2. 縮小面積、改為共享空間

香港的初創企業或中小企,可能無力承擔全面大型辦公室,但也需要一個能接待客戶、舉辦會議的地方。這時共用辦公室(coworking space)或彈性租賃辦公室便大受歡迎。空間靈活度高,不同公司可以共享會議室、前台、茶水間,還可增加跨界交流機會。
 

3. 重視健康與衛生

疫情後,人們更注重空氣流通、公共衛生與個人隱私。因此,辦公室在設計上也更看重防疫考量,如加強消毒、維持社交距離、定期檢測空氣品質,以及保留遠距參與會議的選項。
 

對於每天人流龐大的香港辦公大樓,如何避免搭電梯群聚、在茶水間擁擠,也是未來的挑戰與革新重點。

 

第五章:實地辦公 vs. 遠距辦公的「人性接觸」價值 

5.1 社交與文化塑造

無論遠距是否可行,人始終是社會性動物,我們渴望連結、渴望團隊感。辦公室有一個不可取代的功能,就是為員工提供了一個「二度家園」。在這裡,員工不是孤立地工作,而是擁有歸屬感。正如企業家 Mark Dixon 所言:「Maybe the office is there for the sake of cementing relationships, introducing people and deliberate relationship-building.」

 

很多時候,表面上「寒暄」的溝通,實則可以加深團隊默契。像是香港不少廣告公司、設計公司,激盪創意往往不是在嚴肅會議室,而是在茶水間、走廊或下班後一起去附近的茶餐廳吃晚飯的時刻。遠距工作時,這種自然發生的交流反而難以實現。

 

5.2 建立信任與歸屬感

遠距工作雖能提高員工自主性,卻也可能削弱彼此信任基礎。團隊之間若缺乏面對面接觸,有時難以快速修補關係或誤解。辦公室提供一個讓大家可以「看得到彼此」的環境,員工更容易體察同事狀態,管理層也能及時提供支持。

此外,傳統上管理學者認為「工作態度與績效」與員工社交圈、歸屬感息息相關。當員工與公司有更深的情感連結時,忠誠度也會更高,願意為目標付出。這些情感維繫和歸屬感,不是單靠螢幕前數小時會議就能替代。

 

第六章:香港的混合辦公未來藍圖

香港既是國際金融中心,也是人口密度極高的都會,若要集體長期推行在家工作,其實不無挑戰。根據多項香港當地調查,許多人家中並沒有充足的私人空間可作長期辦公。再者,很多住宅樓房隔音效果一般,一旦整天在家辦公,環境舒適度未必足以支撐長期工作效率。

因此,最能符合香港人需求的,也許是一種「混合辦公模式」(Hybrid Working Model)。企業可針對不同人員類型、崗位需求來靈活搭配,例如:

 

1. 核心團隊定期回公司

比如管理層、專案團隊、與客戶頻繁互動者,每週固定幾天回辦公室。這確保決策與協商過程能迅速推進,也能維繫團隊凝聚力。
 

2. 非核心崗位彈性在家

比如程式設計師、資料分析師、文案編輯等,可能一週只需 1~2 天回公司,其餘時間可居家工作。如此能有效提升空間使用率,也顧及員工彈性需求。
 

3. 共用辦公空間與衛生管理

若要維持社交距離,有些公司或會採用「分組輪流」方式,A 組週一、週三、週五上班,B 組則週二、週四進公司。這樣可減少同時出現在辦公室的人數,降低傳染風險。
 

4. 智能化辦公應用

為了讓混合辦公落實,香港不少辦公大樓與企業已開始採用 IoT(物聯網)技術、智能門禁管理、辦公室預約系統等。員工可提前線上預約工位,或自動分配座位並提醒人流狀況,讓大家安心前往。

 

第七章:企業該如何評估——「辦公室需要嗎?」

關於「What’s the purpose of the office – and do we still need it?」這個問題,每家企業都該有自己的一套評估方式。以下提供幾個可考慮的角度:

 

1. 業務特質

若你的企業屬於服務業或餐飲業,當然需要實體場所。若是純軟體開發,有些公司則可考慮更高比例遠距。

然而,要注意的是,即便是軟體公司,也需要思考團隊協作需求。例如,開發初期要頻繁腦力激盪,就可能需要實體碰面。
 

2. 公司文化與員工需求

若公司文化強調創新、即時溝通,員工彼此需要大量互動,辦公室的重要性就較高。相反地,若你的團隊重視個人深度工作,並可用線上工具同步,那麼就可以更大幅度彈性遠距。
 

3. 成本效益與資源配置

辦公室租金支出是否過高?能否將部分支出轉為員工補助(如電腦、網路費或在家辦公津貼)?要不要把空間縮小改為共用模式?這些都是財務層面上的重要考量。
 

4. 員工心理健康與工作效率

有些員工在家更高效,有些則需要辦公室氛圍。若管理層盲目全面遠距,可能對某些同事造成心理負擔。相反地,若堅持全部回辦公室,也可能削弱員工的積極性與滿意度。

因此,調查員工聲音與偏好非常重要,再綜合企業成本與戰略目標,制訂相對合理的政策。

 

第八章:實例分享——「有人用新思維省下租金,又提升士氣」 

舉個香港本地創科公司 A 為例。他們在疫情前就開始採用「3+2」模式:每週 3 天全員到辦公室,2 天彈性遠端。剛開始員工都不習慣,但適應後,大家發現團隊協同效率並未下降,反而更佳。因為:

• 那 3 天是關鍵互動與決策時間,所有人都會在這幾天進行會議、頭腦風暴、客戶拜訪。
 

• 另外 2 天則留給員工在家專心做個人專案、程式開發、設計草稿等。
 

• 辦公室也不再需要維持全部座位,改為流動工位,租金面積縮小了 25%,大約可省下每月 HK$50,000。
 

• 同時,他們把省下來的部分資金,用於升級辦公設備、增設休息區,提高員工滿意度。企業文化更顯年輕活力。

 

最後,根據人資部門數據顯示,員工流失率從原先每年 18% 降至 10%,顯示此模式在留才方面相當奏效。

 

第九章:專家觀點——我們仍需要「實體」的理由 

9.1 心理安全感與情感連結

 哈佛商學院的 Ethan Bernstein 提到,辦公室不僅是「完成工作」的地方,亦是一個可讓人們建立默契、加深互信的場域。數位工具再先進,也無法完全取代「有人拍拍你的肩膀,給予支持」這種情感。辦公室可視為一個「基地」:員工知道在這裡能找到同儕、資源、集體歸屬,這比單純線上通話更具安全感。

 

9.2 即時創意激盪

大部分有關創意與創新研究都顯示,團隊面對面互動更容易迸發靈感。無論是廣告創意、產品設計,亦或是金融方案評估,都需要人際之間的微妙火花。尤其在香港,高度競爭的市場下,創新速度就是勝負關鍵之一。因此,每週數日的實體會晤,有助於核心項目更快推進。

 

9.3 體驗與品牌形象

對客戶而言,親身走進一家公司,感受其裝潢氛圍、企業文化,有助建立專業度和信賴感。雖然數位化行銷與線上會議愈趨普及,但實體場域能帶來「品牌體驗」的加乘效果。例如,高檔商務中心或美輪美奐的共享辦公空間,都可成為招攬客戶、媒體或投資人的展示平台。

 

第十章:多元彈性的未來辦公時代

綜觀以上分析,辦公室並不會消失,而是以更彈性的姿態存在。雖然遠距工作已是趨勢,但對於人際關係、企業文化、創意思維和品牌形象而言,實體辦公室仍擁有獨到且不可或缺的價值。

所謂「Do we still need an office?」答案絕非簡單的是或否,而是「我們需要什麼類型、什麼功能的辦公空間?」在香港這個擁擠且富競爭力的市場,未來或許是「小型化、高彈性、融合家居舒適與商業效率」的辦公模式。

 

實際建議

1. 企業管理層應積極規劃「混合辦公模型」

以減少租金開支、提高效率、兼顧員工需求。

 

2. 重視員工心理健康

定期舉辦線上+線下團建,關懷員工在家辦公的壓力。

 

3. 投資數位協作工具與遠距管理培訓

以因應新世代工作模式。

 

4. 重新打造「resi-mercial」風格的辦公室

借鏡 LendingTree 的經驗,提供像家的舒適感,卻不失商業效率。

 

5. 持續追蹤與評估

藉由員工意見調查、績效數據做滾動式修正。

 

由此看來,辦公室或許不再是過去那種「朝九晚五」唯一神聖不可侵犯的空間,但它仍然是我們社會與工作生態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只要懂得運用混合模式及彈性策略,能讓企業持續茁壯,也能讓員工在工作與生活間找到平衡點。
 

也許,真正的答案並不是「我們是否需要辦公室?」而是「我們如何讓辦公室再次煥發價值?」

 

面對彈性辦公時代,利用iLend借錢靈活應對開支和投資需要,隨借隨還更安心,手續簡便,又能助你緩解辦公租金、設備升級等財務壓力,全面提升工作效率與生活品質,實現真正的彈性自主,自在迎接未來挑戰


後疫情時代的辦公室逆襲:為何香港依然需要實體空間?



網上財務公司
by
THOUSAND FORTUNE CREDIT SERVICE LIMITED
財務分期私人貸款產品資料概要:
還款期最短為3個月及最長為72個月。
實際年利率最高為48%。
簡述貸款有關費用如下以作參考:
貸款額:HK$10,000
6個月之分期貸款,每月還款額為HK$1,815
利率:月息2.5%
實際年利率:30%
總還款額:HK$10,890
查詢及投訴熱線: 2750 8888
放債人牌照號碼: 0363/2025
忠告: 借錢梗要還,咪俾錢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