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爸爸》作者警告:經濟風暴逼近?用創新思維自保,退休與就業要同時打算
 

在香港這個瞬息萬變的城市,每個人都希望獲得穩定生活、財務安全,卻又時刻面對全球市場震盪。近年來,世界局勢陰晴不定,股市、匯市乃至所有經濟活動都彷彿走鋼線一般,沒有人可以保證下一秒會否崩盤。暢銷書《富爸爸,窮爸爸》的作者羅伯特.清崎(Robert Kiyosaki)就不斷透過公開訪談及社交媒體警告,全球正處於一個「經濟風暴前夕」。他多次提及有機會出現大規模失業、退休人士可能陷入困局,並且呼籲大家要及早準備,想辦法「自己救自己」。

雖然很多人對他的言論未必感到驚訝,但每次他再度預測經濟前景,他都會掀起新一輪的討論,因為他一向走在「反傳統」的投資路線,強調要親自掌握財務未來,而非盲目依賴政府或金融機構。究竟他這次又提出了甚麼觀點?又有哪些防守策略值得香港人參考?以下就一次過細述,並探討他所謂的「自負盈虧企業家精神」如何協助我們面對未知的財政挑戰。

「如果覺得工作不再穩固,就要立即行動」

清崎近年的言論,一大焦點就是失業潮。過去幾年,全球經濟環境反覆,很多國家的就業情況都受到衝擊,香港也不例外。清崎直言,這不足為奇,因為當前市場早已摸著轉型的邊緣,大企業的裁員與倒閉,只是時間問題。他認為「成長」不再是企業的首要目標,相反「可靠的營運效率」和「降低開支風險」才是大多數商業考慮的核心。簡單而言,員工不再是公司最珍貴的資產,有時反而成為他們的負擔,只要削減人手能降低成本,不少管理層都會毫不猶疑地執行。

他誠言:「如果你感覺到自己所在行業已進入衰퇴期,或公司業務已大不如前,那麼就不要再猶豫,是時候要考慮替自己尋找後路。」很多人都習慣「坐等命運安排」,又或者抱著「可能過幾個月就好轉」的心態,但清崎強調,這類想法極之危險,因為常常「等」到最後一刻,就會發現自己已經漫無目標、錯失機會。

 

「你以為退休後所需開支會減少嗎?」

除了正處於職場之中的人,清崎亦對退休族群繃緊神經。他引述多項研究指,全球壽命延長、新興醫療服務需求增多的趨勢,已令許多傳統退休計劃不足以支付日後開支。「大家都以為退休後就可以生活簡單一點,開支也會隨之而減,事實卻可能完全相反。很多退休人士希望在有生之年盡情享受,旅行、娛樂甚至舉家移民,都需要比想像更龐大的資金。更何況,醫療開支往往大幅超出預期,若身邊并無足夠後備資源,就會陷入焦頭爛額的局面。」

在香港,同樣有不少人以為強積金、銀行儲蓄加上一點點投資收益,便足以維持退休開支。然而,近年的通脹及樓價對退休人士的日常負擔構成相當大的壓力。清崎的建議,是不要太早放下「賺錢的心」,應該持續關注投資機會,並且盡力學習新的理財知識。尤其香港人習慣將資金鎖定在物業或銀行定期存款之中,然而物業若出現空置或租金下跌,又或者銀行利息大幅萎縮,一旦資金周轉不靈,隨時會被經濟環境壓得透不過氣來。

 

打破「傳統投資迷思」:黃金、白銀與加密貨幣

清崎歷來都並非一個守舊的投資者。當其他專家對加密貨幣「避忌三分」時,他卻積極推介比特幣;當主流媒體依然看好美元走勢,他卻呼籲人們購買黃金及白銀作長線對沖。為什麼他如此強調「另類資產」的重要性?他解釋,傳統金融市場往往受制於政府政策、央行貨幣印鈔及大型投資機構的交易策略,投資者一旦見風使舵,被迫追高殺低,最終只會發現自己在「金融巨浪」之中隨波逐流,幾乎沒有掌控力;而配置一些較「硬」的資產,如黃金或白銀,或配置部分加密貨幣,或可在急速通脹或貨幣危機時保值。

當然,他也不鼓勵所有人盲目地入市炒幣或炒金。在他看來,真正的重點並非「買什麼」,而是「思考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以及如何多腳化佈局」。以香港人為例,不少人都習慣把大部分積蓄放在銀行賬戶或物業上,但倘若日後出現金融動盪、資金鏈收緊,投資組合過度集中,就會有不小的風險。另一方面,他也特別強調了教育的重要性——要學會分辨「短炒投機」與「保值投資」,因為兩者的策略大有不同。

 

減稅與其他財務策略,香港人也需要關注

清崎在他的著作及演講之中,多次提及「稅務」這個經常被忽略的範疇。他指出,美國的退休人士往往以為自己領取退休金後就能高枕無憂,卻忽略了退休後依然需要繳付不少稅項,尤其在美國這種稅制複雜的地方,一不小心就會蒙受不必要的財務損失。雖然香港地區的稅項相對簡單,但最近數年也開始有各式方案,如「扣稅年金」、「自願醫保」、「MPF自願性供款」等,讓市民可以透過一些合規方法減少稅務負擔,同時為將來累積更多資本。

清崎認為,稅務規劃之重要,主要在於「懂得保住成本」。不少人辛苦工作一輩子,積存了一筆成本,往往只專注於如何投資升值,但忽略了處理稅項方面的流失。仔細計算的話,可能稅務所帶來的負擔比你想像中大得多。對香港人而言,要保持靈活性,或許可在年輕時就多加留意不同儲蓄及投資工具。除了盡量榨取更多利潤之外,如何合法、合理以及穩健地節稅,也是一門需要下苦功研究的學問。

 

「不要對政府養老制度抱過高期望」

清崎一直直言不諱地批評美國的僱員退休計劃。很多人年輕時以為,按照政府及僱主提供的退休金制度,日後自然能過著舒適晚年,但實情是——這些制度的初衷及保障力度,在不斷變化的大氣候下已經大打折扣。雖然香港並沒有完全同樣的制度,但「強制性公積金」(MPF)某程度上也是一種「理所當然的退休保障」。然而,在面對未來全球通脹飆升及經濟格局不穩,也難以保證它能為所有人帶來充足的退休保護。

他認為,最關鍵的一點是「自我教育」,因為金融世界瞬息萬變,從事業至退休之間有數十年,單靠一兩種被動式的僱員計劃並不足夠。清崎強調,即使僱主或政府提供某些福利,也未必能覆蓋到個人的長遠需求。「最重要的是自己懂得辨別風險,懂得為自己的錢工作,而不是盲目將一切都交托別人管理。」他在著作中多次強調,自己之所以建議購買黃金及其他替代性資產,正是希望投資者在面對經濟低迷或貨幣貶值時,還能掌握一定主動性,而非被迫坐視自己的退休儲備縮水。

 

「自創機遇」的企業家思維

既然清崎如此看衰未來的就業市場,他又會建議什麼新方向?他提出的一個關鍵詞便是「自創機遇」。他分析,以往大家找一份全職工作、薪金過得去,就覺得能夠終身無憂,然而在歐美國家,不少大型企業近年都面臨科技顛覆、商業模式老化等問題。部分企業為了短期業績,會採取壓縮人手及資源的措施,「抱著傳統上班一條路,單靠老闆給你飯碗」的思維,現今已相當危險。

反之,清崎鼓勵大家透過網絡經營、加盟合作或自由工作者模式,先從兼職開始,嘗試了解市場,再慢慢建立自己的副業。他其實並不反對上班族工作,只是強調要「多一重收入的可能性」,不要給自己設限。若工作環境突然轉壞,也能及時轉移重心。他提及最重要的依然是「學習」,包括學習銷售與推廣、不同平台的營運、數碼時代的行銷策略,以及如何與他人建立合作網絡等。這些範疇都是很多上班族未必接觸過的,但卻能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帶來機遇。

 

時勢淘汰的不是年齡,而是「停滯」

在香港,有些人會認為自己年紀不是很大,至少接下來十年還算可以就業,不需要想那麼多;也有人以為自己有一把退休金,應該足以安享晚年,不用急於理財或投資。清崎的立場則正好相反,他提醒我們,時勢的淘汰速度比想像快得多,很多時候被淘汰的關鍵並不在於年齡,而是缺乏自我增值和進修。「如果你停在原地,不願意更新知識,即使只有三十多歲,也可能在新的市場需求下被邊緣化;如果你願意不斷學習用新工具增值自己,就算六十歲也能創造新收入。」

香港近年也開始吹起「終身學習」的風潮,政府或社會機構提供不同種類的課程及資助,讓人們多學技能或自行考取專業資格。清崎認為這些都是「改變命運」的重要資源,比起花時間做「無效消費」,何不投放多一點資源在自己身上,為未來儲糧。他亦指出,真正能支撐我們面對經濟衰退的,不僅是銀行賬戶裡的金錢,更是頭腦裏的知識及創造力。

 

退休前後都要「持續生產價值」

不少人都誤以為退休後就是一勞永逸,殊不知人生新階段的挑戰隨即展開。一方面,身體健康隨著年歲增長而出現不同變化,需要投入更多時間與金錢去維持;另一方面,社交生活與日常娛樂若想保持一定品質,也可能需要一定開支。清崎分享過一些退休人士的案例,他們雖然已正式「退下火線」,但仍利用自己的興趣與經驗,繼續帶來額外收入。

例如,有些曾在金融機構任職的人,後來開始网上授課,把自己在職場累積的知識和網絡結合網上平台,結果竟然發展成一門生意。又或者,有些對藝術創作或手工品製作有興趣的朋友,選擇開設網上店舖,輕鬆兼職營運。他強調,不是每個人都要做到月入數以十萬計才算成功,只要不斷累積「能幫助別人」的技能或服務,即使只是一點點收入,也能在通脹與經濟不明朗的情況下帶來一分保障。

 

「被動收入」與「積極投入」也能共存

清崎在《富爸爸,窮爸爸》一書中經常提及「被動收入」以取代「工資收入」。很多人會誤解,以為他鼓勵大家一味尋求「天上掉下來」的無限資產回報。但事實上,他同時強調「積極投入」:即是任何資產也不會白白增值,必須花時間研究、管理及調整策略。若想獲得所謂「無限回報」,先要深諳投資操作,也要有一定資本試驗,不是盲目投下金錢就能冷眼坐收成果。

對香港人來說,想同時兼顧「穩定」與「獲利」,可以考慮多元化做法。例如,若你擁有物業,可以好好管理租務、裝修升值;若你愛好金融市場,可以多花心思掌握不同金融產品(外匯、基金、ETF、黃金、白銀、加密貨幣等)的走勢;若你有專業技能,也可勤做兼職顧問或網上課程。這一切都需要「積極投入」,而真正的被動收入只是最終呈現的匯報。清崎用他自己的投資經驗作例子,說明永遠不要以為能「完全不工作」就可以過上財務自由的生活,只是工作的性質轉變了,焦點從「替僱主做事」變成「替自己找機會」。

 

為何這個預測讓人恐懼?

聽過清崎的種種預測,有人會感到恐懼,也有人覺得不過是「聳人聽聞」。其實,他的言論之所以令人瑟縮,正是因為他所描述的情勢並不是全新現象,而是已經在世界各地若隱若現。大多數人向往安穩的經濟環境,希望每天按時上下班就能靠固定工資安度一生,但現實卻是企業競爭加劇、銀行利率波動、樓市漲跌莫測,連帶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規劃。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一旦全球經濟風雲突變,勢必也會受到猛烈衝擊。我們過去享受過不少繁榮紅利,如高樓價帶來的資產升值、銀行存款的相對利息收益,以及就業市場看似穩定的假象。然而,一場疫情、一次金融陷阱,便足以打破所有人的防線。多一些風險意識,多為自己準備額外選项或投資方向,或許才是面對經濟逆轉時最好的自保法門。

 

及早為未來做好多層預備

概括來說,清崎的「末日警號」並非要大家放棄一切,而是提醒:

1. 工作並非永久保障 —— 產業轉型下,任何職位都有機會被淘汰。

2. 退休開支並不一定縮減 —— 人一旦活得久,花費往往比想像中更多。

3. 稅務規劃必不可少 —— 少交不必要的稅,才能保住更多財富。

4. 不要只信任單一制度或工具 —— 傳統金融市場容易波動,多元佈局增強抗震力。

5. 企業家思維和學習 —— 無論你年齡多大,都該嘗試擴闊收入來源,同時不斷更新知識。

最終,他希望每個人在這場「可能到來的經濟風暴」之中,都能保持靈活性及看得更遠。對香港人來說,既要面對高樓價、高生活成本,人均壽命排名世界前列,也要抵抗全球金融市場變動所帶來的風險,加上多變的疫情及國際環境,不得不多留幾手準備,才可在未來尋找全新的成長機會。

 

最後一點:善用財務工具,配合個人策略應對突發

談到這裡,很多人可能開始思考:「萬一真的遇上失業或資金短缺,該怎麼辦?」誠然,清崎屬於「前瞻部署」派,著重在風暴前就已做好應對,但如果已經陷入不安,或亟需現金周轉,也未必沒有方法。在香港,除了努力尋找新收入來源,也可因應個人情況,適度考慮一些財務借貸方式,例如「私人貸款」或「財務公司」提供的信貸服務,包括網上借錢或24小時借貸等途徑。但需注意,任何財務方案都必須量力而為,並且仔細比較不同月平息及實際年利率計算,才能減少長期負擔。

簡單來說,借貸只是一個輔助工具,不是萬能靈藥。真正可以保障我們長遠財務安全的,依然是對自身能力的投資,以及對市場趨勢的判斷。然而,若配合適合的「網上貸款」或其他低息貸款產品,在急需資金週轉時也能發揮一定幫助。無論如何,切記要審視自身償還能力,避免讓利息越滾越大,損害未來的發展空間。

 


《富爸爸》作者警告:經濟衰退敲門 你如何在香港自保?



網上財務公司
by
THOUSAND FORTUNE CREDIT SERVICE LIMITED
財務分期私人貸款產品資料概要:
還款期最短為3個月及最長為72個月。
實際年利率最高為48%。
簡述貸款有關費用如下以作參考:
貸款額:HK$10,000
6個月之分期貸款,每月還款額為HK$1,815
利率:月息2.5%
實際年利率:30%
總還款額:HK$10,890
查詢及投訴熱線: 2750 8888
放債人牌照號碼: 0363/2025
忠告: 借錢梗要還,咪俾錢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