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理財點籌謀?】乜都唔穩定下,點先穩陣過活?
「唔好硬係覺得人生一定順風順水,一句『點解偏偏就係我?』唔會幫到你度過逆境。」——當經濟下行、裁員聲音此起彼落,甚至身邊已有朋友或同事「被請飲咖啡」,筆者總見到有人因失業而茫然失措。香港人生活節奏急促,樓價雲霄般高企,失業一刻帶來的經濟壓力彷彿山洪爆發,叫人難以招架。到底,要如何在失業的風雨中穩定自處,甚至逆勢自救,為自己鋪好將來的道路?今次就透過不同角度,細談香港失業者在理財方面可取的策略,幫大家穩住陣腳,亦讓仍在職的人提早做好準備。
不想做「月光族」,先考慮點止血
失業最恐怖之處,莫過於收入來源忽然中斷,而每日的生活成本依然存在。如果你正面對「無糧出」的狀況,首要就要先止血。所謂止血,不只是停止購物癮或戒掉昂貴的咖啡習慣,而是有條理地「搵到晒你個洞喺邊度,堵番住佢」。想做到有效止血,以下幾個重點唔可以漏:
1. 拆解「必需」與「可調整」開支
o 必需開支包括:屋租或供樓開支、交通費、基本食品、藥物、電訊、水電煤等帳單。這些開支有時難以完全縮減,但能以更精明的方式管理。例如:利用超市優惠或特價時購買日常用品,或考慮降低電話月費計劃等。
o 可調整開支包括:外出用膳、娛樂、奢侈品購買、健身房會員費、各種串流平台訂閱。失業時,首要衡量自己的經濟能力,集中錢用於生活必需,將「可調整」的開支縮減至最低。
2. 避免盲目「借錢」
o 有些人一失業就心慌慌,以為只要短期借貸就能撐住。但要記住,任何借貸都附帶利息或費用,如果一開始就純粹為應付日常生活而借錢,反而可能加重壓力。雖然香港市面有形形式式的貸款選擇,包括私人貸款、信用卡分期、結餘轉戶等,亦有財務公司提供所謂「網貸」或「免入息貸款」,聲稱24小時批核。但無論是否「月平息」或「特快貸款」,借貸前都要先衡量自身的還款能力。不論是大額貸款還是小額「即時借貸」,一旦利息的實際年利率偏高,長期下來只會越滾越多。「借錢容易還錢難」這句老土,但卻是我們最需要銘記於心。
3. 先評估幾個月的「經濟生命」
o 理財專家常說,個人應急基金至少要應付3至6個月的基本生活費。如果你目前失業而又完全未有儲備,不妨盡快計算,如果你每月開銷為$20,000,最理想擁有HK$60,000至HK$120,000作現金後盾,才能令你在失業期間不至於陷入極度恐慌。同時要衡量自己的「現金燒錢速度」:如果儲備只夠你用2個月,就要馬上想計劃,包括找兼職、盤點是否有不用的資產可變賣,或者有能力的情況下謹慎地考慮低息貸款作短期周轉。
三招面對失業:從財務到心理,都要有計劃
當然,理財絕非只以金錢計算,更重要的是調整心態及整合自身資源。以下三招,希望能為你在失業的低潮保留一絲希望。
A. 清點資產狀況,籌劃周轉方案
「有冇樓?有冇車?有冇股票?有冇投資基金?」這些問題乍看俗氣,但在失業時非常實際。假設你有物業在供樓,失業期間最令人擔心的就是每月供款。如果供高成負擔,如HK$18,000或HK$20,000一個月,單是物業供款就可能用盡大半積蓄。除了利息成本,有些人甚至會考慮結餘轉戶私人貸款,企圖將高息債務轉為相對較低息的月平息計算,但絕對要留意實際年利率計算,不要只看宣傳上標榜的「低月平息」,否則一著不慎,可能長期被利息壓住。
不少香港人也有投資香港或美國股市,如果你失業,而股票市值依然波動,是否應該即刻沽貨「止賺止蝕」?這需視乎你的投資策略、盤中狀況和個人風險承受能力。失業後可能失去穩定收入來支撐虧損,故審慎評估風險非常重要。不少財經KOL(財演) 都建議,投資市場瞬息萬變,避免將僅有的現金或生活資金全投進去,寧可先保留至少數月生活費,才繼續考慮買賣股票或基金。
B. 根治「心煩氣躁症」:保持健康乃根本
「條數可以計,但壓力唔可以任由佢爆煲。」失業期間,情緒管理比想像中更重要。有人每日心煩意亂,擔心錢唔夠用,反而失眠、焦慮,令身體狀況轉差,甚至交出龐大的醫療費用。要知道,照顧好身心健康,是理財中的無形資產。如果你身體突然出現問題,無論保險、醫療費或住院雜費都會令你「雪上加霜」。
失業本身屬人生重大打擊之一,適當傾訴、記錄情緒、運動、均衡飲食都是自助方式。同時亦可與家人或可信朋友商量,大家一起商議如何支援或分擔支出,有時候「一人幾百蚊」的援助,在關鍵時刻都可以令你渡過不容易應付的難關。
C. 培養第二技能、一技多用
香港,就業市場競爭激烈,人浮於事的狀況時有發生。失業並不表示人生的終結,反而可借此「被逼」思考:是否可以在職場或行業上開拓新領域?若你本身負責文書工作,不妨考慮增值如數碼營銷、簡易編程、圖像設計或外語能力等。愈多元的技能,愈可在裁員潮中找到生存空間。這些二次技能未必即刻帶來巨額收入,但在長遠來看,卻可能為日後重返職場、甚至轉行創業打下基礎。
另外,正如市場上有不同財務借貸工具,如貸款比較、網上貸款app等,如果將它們比喻成「幫忙續命」的救急藥,則「技能提升」就好比「健身強體」。假若環境再次變壞,你仍保有自我增值後帶來的競爭力,更能從多元收入來源中分擔風險。
做足各種方案:如果危機持續,仲有咩對策?
行行重重難,但失業潮下,不論你行IT、零售、商業甚至餐飲,都有機會面臨不穩定。若然失業時間持續超過預計,或經濟環境一時半刻無法復蘇,還有哪些長期的應對之道?
1. 「兼職都要搏」:積極尋找彈性收入
「寧可做住散工,都好過坐喺屋企同唔夠錢鬥耐。」很多人因自我定位而忽略了各種彈性兼職的可能性。例如,在零售店兼职、成為外賣平台的送遞員、短期活動支援等等。雖然收入未必如全職一般豐厚,但至少能解一時燃眉之急,亦能維持社交生活及日常步提振。
2. 製作個人品牌:網絡時代的「自僱新機遇」
互聯網的普及,讓任何人都有可能在網上建立個人品牌,提供專業服務。舉例說,如果你本身擅長寫作,可嘗試自媒體或為企業撰稿;擅長設計可考慮接私單,進行網上借貸平台的廣告設計;或者懂得某樣專業技能(例如程式編寫、語言翻譯、插畫製作),也能在各大自由職業平台上找到海外或本地客戶。雖然收入多寡一定程度上視乎名氣與實力,但這種「網上借錢」以外的另類方法,比起單純等待失業救濟或銀行貸款,也是一條另闢蹊徑的救生索。
3. 審慎使用金融工具:結餘轉戶、清數計劃
若失業期間有多項高息債務,如信用卡分期付款、私人貸款或月平息形式的循環貸款,建議定期看看自己能否跟銀行或財務公司談判,爭取更低的息率或拉長供款期,讓自己能輕鬆少少地還款。有的貸款公司鼓勵「結餘轉戶易批」,聲稱透過轉戶可壓低利息,或者利用「大額清數」方式將零散卡數集中清理。這些做法的條件包括個人信用評級、過往還款記錄等,並非所有人都能輕易申請成功。但若條件許可,你或許能以更低的實際年利率將債務整合,減少每月償還額度,讓你不用擔心拆東牆補西牆。
當然,一旦選擇新的貸款或清數計劃,也要整合長遠的財務成本。如果聽到「免息貸款」或「網上即批貸款免tu」之類廣告宣傳,要保持警覺。有些所謂「免息」計劃只是在短期內免利息,之後就會跳升;亦有些網貸平台手續費不菲,變相提高成本,務必仔細閱讀條款。
4. 瞄準政府或社區資源
香港雖然地方細,但亦有不少社區、政府及非牟利機構提供職業介紹、就業輔導、成功案例分享及免費或低收費培訓課程。善用這些資源,遠比靜坐在家空等工作機會實際得多。例如勞工處的就業服務中心、職訓局提供的課程、一些非政府機構的就業過渡計劃,都可以是寶貴的踏腳石。
此外,部分社會企業和慈善團體也會為有需要人士提供短期財務支援或低息貸款計劃,協助應付緊急住院開支或家庭生活費。如果陷入過度的財政困境,不妨尋求這些社會資源,不要死撐而令情況更加惡化。
5. 展望未來:失業只是一時,人生長路仍在
人生並非只有一條跑道。失業潮下,最重要不是抱怨,而是認清事實後立即行動。香港市場瞬息萬變,有人説「時勢造英雄」,亦有人説「順境自豪,逆境自強」。失業這段日子或許能成為你的轉捩點,反思自己是否想一直被困在某個行業,還是有機會跳出來,發展個人真正的興趣?有些人或會選擇去考取新牌照,甚至轉為兼職或自由工作者,再配合財務工具監管開支,令收入模式更靈活多元。
總體而言,你現在的財務籌謀會影響未來幾年的生活質素。當然,失業不是你人生的「死刑」,亦非無法解決,只要充分掌握資源,懂得轉彎,危機過後的回報亦可能倍增。
破解「失業幻覺」:有時反而是一種重生
「失業幻覺」是指很多人會在失業初期、自尊心受挫而產生的自我否定心理,比如:「點解其他人得,我唔得?」、「我讀書唔多,又冇乜技能,咪注定要做低薪?」這種負面自我對話除了消耗精神之外,對錢包也無益。其實,失業是檢視與突破現狀的機會,若能跳出「畢業後就是打工」的傳統框架,或許會發現新出路。
扭轉思維:重新審視價值觀
要扭轉失業幻覺,第一步是重新審視你的價值觀。你真正想過怎樣的人生?有些人可能早就對舊有工作不滿,但礙於舒適區或怕跳出來冒險,於是被迫在原地停止成長。失業時,你可以多做點功課:留意行內最新求職動態,競爭對手在做什麼?可否轉去鄰近行業?又或者乾脆鑽研一個你感興趣的新領域?
理性看待「被迫創業」
近年越來越多人談「被迫創業」,失業或被裁員後,乾脆開始小本生意,例如網上賣手作甜品、開直播分享化妝心得、成為個人健身教練等。然而,創業不能盲目。要考量前期資金、營運成本、盈利模式、競爭環境等等。若要借貸啟動資金,建議先搜索貸款比較,選擇利息及額度合適的財務方案,千萬不要冒進。同時,可小規模測試市場反應,避免投入過多資金後失敗,背上高額債務。當然,若你真的具備獨到的產品或服務,這或許是改變人生的新起點。
仔細評估家庭支援
如果你背後還有家庭——無論是配偶、父母或兄弟姊妹——分享你的處境或許可得到意想不到的支持。失業並不等於孤獨奮戰,有時家人可以暫時分擔部份家用,或至少給予精神支持;又或者合力商量,減少某些不必要開支。更重要的是,如果你仍需要照顧年邁父母,家庭的對話與合作顯得更加迫切。大家互相體諒、分擔煩惱,比一人獨撐有效得多。
最終目標:建立穩健理財習慣
即使順利走出失業陰霾,找到穩定工作或成功轉行,也不要就此鬆懈。未來仍有各種風險,如經濟週期波動、科技沖擊某些行業、個人健康等因素,要求我們一再提升警覺性。要在下一次風浪到來之前,先建立穩健的理財習慣,才不會「到時臨急抱佛腳」。
1. 長期維持至少3至6個月的現金儲備
這是老生常談,但至關重要。從這次失業你或已深切體會「現金為王」的含意。無論收入多少,每個月都強迫自己「先儲錢,後消費」,建立「三至六個月糧」的基金,以備不時之需。有部分人可能更想保障安全感,喜歡儲9個月以上,或甚至超過一年,這就按個人情況而定。
2. 清理高息債務,減少財務風險
信用卡分期付款、私人貸款、業主私人貸款、網上借貸、循環貸款……香港很多人習慣「刷信用卡、瞓身杠桿」,只因表面覺得「先享受後付款」,其實不知不覺將未來現金流套死。一旦失業或收入減少,就要面對高息債務壓力。要真真正正提升財務安全度,就要習慣及早還清高息貸款,把月平息實際年利率計算好,避免白白被利息蠶食。
3. 做適度投資,但不盲打
投資是「錢生錢」的重要手段,但同時要考慮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可以考慮分散投資於不同產品,例如股票、基金、債券或保險產品,但要避免「all-in」單一領域。經歷過失業,你會了解現金流的重要性,所以投資前務必要先預留足夠的家庭開支基金。
4. 持續學習增值,提升競爭力
最後,永遠別忘了你的最大資產是你自己。無論你現在是否失業,都要持續投入時間與精力去學習,讓自己在行業裡有獨特價值。市場競爭激烈,失業危機時有發生,要緊記「不進則退」。好了,若你稍一鬆懈,下一次經濟負面消息再來時,你是否有能力繼續沉着應對?
失業理財你做到了幾多?行穩致遠才是真
失業唔一定代表「要飯」的悲慘人生,更不代表你從此無翻身之日。正如上文所述,當務之急是穩定情緒、審視財務漏洞、規劃資金流向。如果現金不足,便要冷靜探討是否需要通過私人貸款、網上貸款即批等方式暫時紓困,或可與借貸公司、財務公司商議好上會機制,以最理想的條件去清數或至少平衡月供壓力。但無論如何,不要陷於「拆數」的惡性循環之中。下決定前,先做計算,再考慮借多少、借多久、利息水平等全部因素,否則就等於慢性自殺。
同時,你更要謹慎保留一部分資金給自己做轉型和學習。假若真的「久病於無工開」,不妨審慎考慮兼職、散工乃至自主創業,更要多留意政府或機構的資源。失業是人生裡的一次嚴峻試煉,只要能沉着應對,搞清楚自己的錢、清楚自己的發展方向,亦有可能絕處逢生,甚至轉危為機。
今日的香港,的確讓人感到「競爭有餘,機會不足」。但你若以開放的心態看世界,自然會發現仍有很多路可走;失業固然惱人,而理財,更是你要學懂的一把「盾」。今天起,就讓我們一步步重整生活秩序,認真記載開支、爭取任何能增加收入的機會,並持續提升自我競爭力。當下一份好工出現時,你一定能更有底氣地出發,也更有抗風險能力去面對未來。
最新文章

網上財務公司
還款期最短為3個月及最長為72個月。
實際年利率最高為48%。
簡述貸款有關費用如下以作參考:
貸款額:HK$10,000
6個月之分期貸款,每月還款額為HK$1,815
利率:月息2.5%
實際年利率:30%
總還款額:HK$10,890